设施设备不足
冷链人才的匮乏,只是冰山一角,冷链设施设备不足也同样是问题所在,目前,中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,80%—90%的水果、蔬菜、禽肉、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,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,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,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。
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中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,原有设施设备陈旧,发展和分布不均衡,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。制冷快报记者从空调制冷大市场数据所知,目前,我国汽车冷藏车辆约有3万多辆,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,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。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.3%左右,美国为0.8%—1%,英国为2.5%—2.8%,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%—3%。而铁路冷藏车辆,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.8万辆中,冷藏车只有6970辆,占2%,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,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,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%,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%。冷藏公路运输方面,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%—80%;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%。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也严重不足。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.3%。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%,英国为2.6%,德国达到3%。中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,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、鱼类的冷冻贮藏,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,往往使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。据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介绍,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,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,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。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,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,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,水平低,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,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,企业成本高效益差。
从上述情况来看,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,原有设施设备陈旧,发展和分布不均衡,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。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,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,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,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%,而按照国际标准,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操过其总成本的50%。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。
技术标准缺位
技术标准缺位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又一不足,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,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,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,更复杂,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。“最好的冷藏箱制造工艺及FRID冷链全程监控技术,都来之德国或其他欧美国家。”迪亚龙物流公司的客服部连经理对论商台的编辑说到,“目前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,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。”确实,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,我国差距还很大。同时,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明细标准,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,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。技术欠缺,可以遵循的标准法规也不完善,如近几年相继颁布了《冷冻食品的包装、标志、运输和储存》、《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》虽然都是对行业影响巨大的导向性文件和政策,尤其是最近颁布的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,但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文件法规还有不少空白和漏洞,这是一个基础薄弱行业起步一定会遇到的问题,而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,相信会逐渐完善。